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阮湧俰博士受邀主讲“田野经历和发现:从实地考察去重构被遗忘的马六甲闽籍华人甲必丹历史”


      2021313日晚上830分,由拉曼大学中华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组主办、拉曼大学中文研究学会协办,YTL Corporation 杨忠礼机构赞助的一场云讲座——“田野经历和发现:从实地考察去重构被遗忘的马六甲闽籍华人甲必丹历史,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我院中文系毕业的校友,现任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阮湧俰博士担主讲人,讲座主持人为本院陈爱梅老师。




      主讲人阮湧俰曾在厦门大学念博士时,于20132019年间在厦门一带进行考察,找寻马六甲闽南籍华人甲必丹的历史。历经五年的时间,主讲人通过在中国厦门和漳州一带的实地考察的新发现重构出被遗忘的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历史,也在国内外发表过相当多有关于甲必丹研究的期刊论文。


      马六甲是马来半岛最早推行甲必丹制度的州属,一开始由葡萄牙人推动。在甲必丹制度初期,甲必丹职位由不同的葡萄牙贵族担任,因此当时并没有华人被委任为甲必丹。直到1641年,荷兰殖民马六甲后,甲必丹职位开始转变为每一个族群公认的领袖或者首领。荷兰人初期委任了七个不同族群的甲必丹来管理各自的族群,其中有葡萄牙人、马六甲人、华人居民以及其他黑肤色人。此举开启了华人甲必丹的历史,第一任华人甲必丹由Notchin担任。甲必丹被赋予执行权、行政权、司法权、在当地不同族群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若遇到不服从或越轨的行为发生时,甲必丹须向总督汇报,听取总督指示,对犯罪者进行适当的惩罚。直到英国殖民后不久,英国人开始采用法院以及法庭制度,进行改革后,华人甲必丹制度也因此终止且被取代。根据主讲人统计,至少有13位闽籍华人领袖被委任为马六甲华人甲必丹。


      由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历史悠久,因此亦获得许多学者关注,尤其以叶华芬的“The Chinese of Malacca”为例,此文章是研究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历史的开端,使人民开始重视华人甲必丹的历史。接着,还有黄存燊撰写的“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s”,也是具有影响力的著作。随后,在1960年代开始,陆续还有许多学者,如日比野丈夫、许云樵、郑良树、骆静山、庄钦永等人,通过不断发掘新的墓碑、匾额、以及神主牌,收集更多的史料,对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历史的空缺处进行填补。虽然,在1990年代以前,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历史仍获得诸多学者重视,但当时仍面对无法掌握或发掘更多的史料的困境,导致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系谱上仍存有一些问题未得以解决,因此,有关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的生平事迹,仍具有一些神秘感。


      所幸,在2013年,阮博士前往厦门大学念博士时,其导师得知他在研究马来半岛的华人甲必丹后,将一本《厦门光裕堂李氏族谱》交由阮博士进行研究以及参考。对于《厦门光裕堂李氏族谱》的寻获,除了让马六甲两位华人甲必丹——李为经与李正壕的身世之谜的得以揭开,亦让其寻机会前往厦门曾厝垵、漳州龙海市榜山镇文苑村、漳州龙海市海澄镇前厝村后厝社、厦门市海沧村、漳州市角美镇下路社等地考察,并发掘了更多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有关的新历史文献,促使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的历史得以展开更深入的研究。至于,当时所寻获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相关的新史料,包括《厦门光裕堂李氏族谱》、《龙海市文苑社郑氏族谱》、《曾处安创垂堂曾氏族谱》。


      其中,以《厦门光裕堂李氏族谱》为例,这也让主讲人阮湧俰前往曾厝垵,考察与李为经以及李正壕的生平事迹。




      按《厦门光裕堂李氏族谱》族谱的记载,可以发现李为经为反清来到了马六甲,身上有着浓厚的回乡之情。期间,李为经一直期待着反清成功后重新回到厦门,但无奈三藩之乱被平静,李为经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另外,图片中的族谱里更反映了华人甲必丹与当地人通婚的证明,里头记载了李为经的儿子李正壕,也就是下一任甲必丹与马六甲当地的女子结婚。也许当时正处于避难之际,那些没回到乡下的人就被遗忘了,族谱里并没有记载到有关李正壕之后代的信息。


      同时,在曾厝垵也寻获了另外一本《曾处安创垂堂曾氏族谱》。虽然,在翻阅《曾处安创垂堂曾氏族谱》时,并没有发现曾其禄与其后裔的的记录,但从《曾处安创垂堂曾氏族谱》记载、曾厝垵的地名演变以及在曾厝垵村的所见所闻,可以肯定曾公德颂碑曾其禄墓碑所提及的鹭岛曾家湾禾浦即是指现今的曾厝垵。同时,马六甲青云亭在2017年重新发现的两块木牌——《鳩募重興青雲亭慈濟宮緣銀錄》与《觀音佛祖華誕與募建大眾祠暨春秋二祭公約》,才使得确认Chan Jamque的中文名字即是曾应葵,并说明曾其禄之后,再由其儿子曾应葵担任华人甲必丹一职。



      与此同时,为了能更有效的去找寻有关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的文献,还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厦门与漳州之古地名变化,以期能有效掌握每位华人甲必丹祖籍地的具体位置。其中,漳台族谱网https://www.ztzupu.com)更成为解答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祖籍地的重要的依据之一。


      当通过漳台族谱网考证了各个华人甲必丹祖籍地之后,则陆续安排前往相关地区去考察。首先,就先来到海澄镇前厝村后厝社,古地名称为海澄谢仓,为海澄东门外一带,即是蔡士章之故乡,故称为谢仓蔡氏在海澄镇前厝村后厝社还存有谢仓蔡氏家庙,堂号为崇报堂,建立于明朝。蔡氏家庙内,则可以发现三个与蔡士章有关的碑铭,碑文里很详细记载关于蔡士章为谢仓蔡氏之长房第十三世孙。在担任甲必丹后,其回到乡下捐钱,购置祭田,之后授种子给蔡氏族人供农作之用。祀田所赚取的收入,将作为谢仓蔡氏家庙之祭祀祖先、赡族等活动的经费。



      接着,阮博士在漳台族谱网还查询到漳州龙海市榜山镇与郑芳杨有关系,因此前往当地进行考察。考察期间,更寻获了一本《龙海市文苑社郑氏族谱》。按《龙海市文苑社郑氏族谱》里更发现了有关郑芳扬的记载,有关信息,无论是从时间段、年龄或者到过的地方,都与郑芳扬符合,因此确定了郑芳扬华人甲必丹的身份。除此之外,从《龙海市文苑社郑氏族谱》中还以外发现郑芳扬的父名为郑思显,又称我慎,若以闽南语去念 我慎的话,则可以发现我慎的读音与Notchin的读音非常相近,因此断定Notchin即是郑芳扬父亲——郑思显。



      随后,阮博士还前往角美镇下路村进行考察。经当地田调发现,发现下路村与曾佛霖之“霞露”有着密切关系。这主要是因为霞露为下路村之古地名,古时候称之为同安县明盛乡积善里十九都角官路保霞露,为位于现今的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社头村下路社。由于,当地曾氏族人,因定居于霞露社的关系,又称“霞露曾氏”。至于,“霞露”从何时改为“下路”则无从考究。除此之外,在厦门曾厝垵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也获得一个意外的发现,即在从《曾处安创垂堂曾氏族谱》内容中,也可以发现中也得知了祖籍龙海市角美镇社头村的曾佛霖和祖籍厦门曾厝垵曾其禄与曾应葵皆源自曾延世龙山派系,确定是宗族关系。



      最后,即是前往厦门的海沧村考察。记过考察证明,海沧村即与陈起厚祖籍地沧江有着密切关系。因为,经过在厦门海沧区管辖之海沧街道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发现海沧之名主要取自于古地名——“海口,以及当地重要的河流——“沧江。同时,在考察过程中,阮博士发现当地许多建筑物,例如书院、桥、学校甚至环境都以沧江命名。后得知沧江是当地河流,是对外贸易重要的通道之一。沧江对海上居民而言很重要,沧江也成为了当地居民的记忆共同体。因此,可以肯定陈起厚的故乡为现今福建省厦门市海沧村一带。同时,除了针对陈起厚祖籍地考证之外,还通过《公案簿》记载,发现陈起厚与其弟弟在马六甲曾经营一家公司,名为双层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从事集散贸易,但自从其公司的会计去世后,账目问题形成了贸易纠纷。经过审判中,发现双层公司伪造了一些资料,导致纠纷发生。经过证实后,甲必丹公司把钱归还给洪艳官。该公司长期接受不同地方的商人委托,协助在马六甲或其他地方销售酒、冰糖、药材等等。东南亚贸易也几乎被垄断。因此,相信以上的背景促使陈起厚成功在马六甲建立起强大的经济地位及影响力,从而让其顺利当上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一职,并领导马六甲华人社会。


      在田野经历和发现中,阮博士也取得了突破,寻获了更多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的生平事迹,填补了一直以来缺失的资料。阮博士自述,相比于2013年,华人甲必丹的资料也已较为完善,但仍有一些关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的生平事迹仍有待考察。


      参与该讲座的有120多人,阮博士分享的第一手资料想必是极为诱人的。陈爱梅老师也提到,中国在马来(西)亚早年历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阮博士在厦门研究期间获得的资料是在马来西亚进行研究没办法获得的。此外,这次的研究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收集以及探索马六甲甲必丹的资料。



      分享结束后,爱梅老师也开放了问答环节,参与者很踊跃的提出问题。其中一位参与者问到,马六甲的研究是否用到与葡萄牙相关的档案。阮博士也表明,在1641年之前,马六甲属于葡萄牙,葡萄牙殖民时期并没有华人甲必丹,当时甲必丹的职位是由葡萄牙贵族担任的。阮博士也提到,由于澳门曾属于葡萄牙殖民地,也许会有相关的文献以及记载,但至今他都没办法去看。即使看到了也要有办法去诠释文献,因此有一定程度的困难。陈爱梅老师也鼓励有兴趣往马六甲历史发展的学者去学习葡萄牙文。


      在问答环节中,陈爱梅老师也分享了个人经验,生活中有些人会自称甲必丹或者称自己身边的人为甲必丹,她认为应该使用更严谨的方式来认证。有一位参与者提问到,担任华人甲必丹的是否只有闽南人?为什么没有其他籍贯的?阮博士回答道,一开始是由漳州人先到马六甲去发展,因此当时甲必丹职务由漳州闽南人担任。加上闽南人人数众多,比较大几率被选为甲必丹。


      问答环节结束后,听众宋燕鹏教授也毫不掩饰的流露出对阮博士的欣赏。他认为在中国做田野的马来西亚华人学者很少,中国的背景在这项研究方面也不能少,语言的流动、民间信仰以及籍贯的特征都很重要。


      讲座结束之前,阮博士表明希望学者在做马来西亚历史研究时的视野能更广,尝试以不同的方式解答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晚上10点,拍完大合照后,讲座圆满结束,参与者纷纷离场。随后,阮博士、陈爱梅老师、北京的宋燕鹏老师、槟城的陈耀威老师以及一些参与者还在会议里继续聊天,讨论关于李为经墓碑的问题,气氛相当融洽。

 




(陈瑷芳、彭銘顺联合报导)